近期刷爆朋友圈的《如懿传》也要迎来了大结局,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在翘首以盼。与之前完结的《延禧攻略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,剧情中的宫闱争斗正趋于白热化。《如懿传》的宣传重点也在于它“尽可能地贴近历史”、“将清代三百年的历史浓缩于六十年中”。


https://images.sctx.com/upload/shop/article/05929382139381899.jpg


那么在《延禧攻略》之后,我们再来细观《如懿传》的瓷器道具,看看他们是否像宣传得那样尊重历史呢?

1、印 盒

我们在很多古装剧的案头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印盒,《如懿传》也不例外,剧中书桌案头就放置了蓝釉印盒和青釉印盒。那印盒是什么?它最早出自哪个年代?


https://images.sctx.com/upload/shop/article/05929382403703201.jpg


印盒是文房用品之一,用于盛放印泥,一般放置在书房桌案上。印盒是一种小型盖盒,也称为“印泥盒”、“印泥缸”,古时曾称为“印奁”。它最早产生于什么时代,目前并不能完全确定,从印泥产生的时间推断,可能早于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印盒。

印盒以圆、方、长方为主,有一定的深度,避免印泥隆起粘住盒盖。印盒以不渗油为要务,所以瓷质印盒最为适宜——陶器容易渗油,铜、铁等金属印盒长久使用又容易腐蚀变色,都不宜使用。

宋代曾巩《冬夜即事》有诗云:“印奁封罢阁钤间,喜有秋毫免素餐。”从传世及发掘的瓷器中可知,宋代官、哥、定、越、龙泉、湖田等窑均烧造过印盒,印盒在宋代就已经非常普及。



宋代盖盒

现在我们所见的印盒,以明清传世品最为多见,早期的印盒因其实用性质,多数很难流传下来。这些印盒中尤以清代宫廷使用的印盒最为精美。《如懿传》中出现的印盒大致符合历史背景。


https://images.sctx.com/upload/shop/article/05929383450176229.jpghttps://images.sctx.com/upload/shop/article/05929383631760567.jpg


2、太 白 尊

除了印盒,还有一件文房用品曾在《如懿传》中出现,只是它没有出现在书桌案头、而是被放置在了娴妃身后的多宝槅子上。


https://images.sctx.com/upload/shop/article/05929384703471010.jpeg


剧中此时的光线昏暗,只能大致看出这件古玩的道具原型应该是大名鼎鼎的“太白尊”。太白尊,又称“太白坛”,是清代康熙时创烧的器形,又因为它形似圈鸡用的竹罩,也称“鸡罩尊”。


https://images.sctx.com/upload/shop/article/05929385169564081.jpg


太白尊以清代康熙豇豆红釉的最为典型和名贵,康熙豇豆红釉瓷器多为文房用具或者摆件等小件器物,豇豆红釉烧造难度极大,制作工艺殊为精湛,传世的康熙豇豆红釉瓷器屈指可数,后世的仿制品很难与康熙本朝的作品比肩,它的艺术价值早已超越了实用价值。


https://images.sctx.com/upload/shop/article/05929385440109156.jpg


3、花 觚

《如懿传》中娴妃的住处常有插有花卉的青花花觚。


https://images.sctx.com/upload/shop/article/05929387015815880.jpg


花觚确实是一种花器,流行于元明清,因仿商周时期青铜觚而得名。清代也有把凤尾尊称作花觚的。不同时期的花觚器形有明显的区别。


https://images.sctx.com/upload/shop/article/05929387324230839.jpg


image
釉下五彩 主人杯
¥428.00
立即购买

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