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足盘最早见于隋代,古时候有人把它叫做浅盘圈足豆。隋代高足盘盘心平坦、圈足大而高。盘壁比较直也比较浅,盘心多有团形小印花及阴刻圈纹,一般多为青瓷制品。到了清代中晚期,高足盘这类瓷器突然多起来,但是清代高足盘的器型与隋代却大不相同,盘壁多为弧形,盘沿多为花口,高足成喇叭状柱足,足径较小。品种则多以为青花、粉彩为主。虽然同为高足盘,隋代与清代高足盘在造型风格上迥然不同,学术界通常认为清代高足盘是由明代的高足杯和高足碗演变而来,似乎与隋代高足盘没有渊源关系。
雍正皇帝饱读诗书,品位高雅,又对瓷器情有独钟,经常亲自过问御窑瓷器的烧造细节,对胎料的选用、造型的设计、纹饰色彩的搭配都一一指示,故雍正御窑瓷器水平高超,制作精细,且秀雅有书卷气,历来声誉不凡。这件清雍正青花瑞兽杂宝纹高足盘,胎体细腻白润,晶莹柔和如羊脂白玉。造型玲珑剔透,线条流畅优美,轻盈可爱。青花色料精纯,发色纯粹,若有宝光照目。纹饰清丽脱俗,绘制精细,口沿和底沿处绘一周六瓣花朵,秀美活泼;盘身绘瑞兽杂宝,构图疏朗,纹饰秀雅。其整体风貌与明代成化御窑青花颇为相似,但又更添清新俊美、疏朗大方的气质。此盘,从造型、发色、装饰上,都体现出雍正御窑青花瓷器的清秀隽永,是一件赏心悦目、不可多得的雍正佳品。
高足盘敞口,弧腹,下承高圈足,高足造型颇为考究,顶部起盘承接盘身,整体造型端庄稳重,典雅大方。通体施透明釉,高温烧成,釉色莹亮透泽,透出胎体细白坚致。高足盘以粉彩绘饰,盘中心红彩绘团寿图案,外圈装饰一周缠枝花卉,四朵牡丹颜色各异,枝条缠绕,辗转反侧,柔美温婉,最外层为五只红彩蝙蝠飞舞,是为洪福齐天之意。高足盘外壁,只在圈足周边绘一周红彩变形莲瓣纹,承接圈足上粉彩绘饰的蕉叶璎珞。圈足内壁以青花写 “大清乾隆年制”篆书六字款。
本品直壁浅腹,下承喇叭形高足,其造型应取法先秦青铜豆而来,气韵古朴,格调不凡。盘胎体厚重,釉质润泽,青花发色苍翠,其纹饰布局与常见器物不同,主体纹饰不饰于盘心,而绘于高足之上。盘先于外口沿饰贯套花卉纹一周,高足通绘鱼龙变化图,只见一条行龙穿梭于火焰祥云之间,追逐火珠,一条鲤鱼跃出海面与之呼应,海水波涛之中山石耸立,莲花飘散,纹饰笔法精细,鱼龙形象生动,整个画面布局疏密有致,气势非凡。盘足际青花书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一行篆书款。款识字体书写流畅,为乾隆御窑器之典型字体。此类高足盘创烧于康熙朝,乾隆时期亦有烧制,仅见于此两朝,其后不见。按其造型及纹饰分析,此类高足盘应为宫廷御用供器,不同于寻常官窑器,其数量稀少,档次高贵。本品状态完美,来源清晰,颇值珍视。
敞口,弧腹,束腰,高足外撇呈喇叭状,足内中空,底施白釉,圈足边沿青花书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单行篆书款。器型古朴端庄,制作周正规矩,胎质细腻坚密。器身内外满施青釉,釉面滋润凝重,清新自然,恬静淡雅。青釉之烧制在康熙朝已相当成熟,经过雍正一代的发展,至乾隆时期达到顶峰,所烧釉色极具温润的玉质感。高足盘造型系仿青铜器式样,按古时称谓亦名浅盘圈足豆,以瓷烧造首见于隋代,南北瓷窑皆有烧制,以青瓷为常见,多浅腹,口沿微外撇,盘心平坦,盘壁较直浅,圈足大而高。唐代延续烧造,除青瓷外尚有彩色釉陶制品,器型较隋代略有变化,圆弧形腹,圈足变矮,稳重实用。此后历代一直烧制,至清代乾隆年间仍颇为盛行,品种青花、粉彩、颜色釉等均有烧造。
柠檬黄釉始于康熙晚期,由内务府珐琅作引进西洋锑黄珐琅料制成,故清宫档案称之为“洋黄”,位列《陶成纪事》“岁例供御”诸器中。因其色如柠檬,又称“柠檬黄”。拍品敞口,弧腹,高足。内外通施柠檬黄釉,施釉均匀,色泽纯净,釉色亮丽可人。柠檬黄釉器多见于杯、碗等,而此件高足盘施以柠檬黄釉,甚为少见,与此相似的藏品见于香港竹月堂。
敞口,弧腹,束腰,高足外撇呈喇叭状,足内中空,底施白釉,圈足边沿青花书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单行篆书款。器型古朴端庄,制作周正规矩,胎质细腻坚密。口沿涂酱釉一周,器身内外满施青釉,釉面滋润凝重,清新自然,恬静淡雅。青釉之烧制在康熙朝已相当成熟,经过雍正一代的发展,至乾隆时期达到顶峰,藏品想送拍至国内一线拍卖行(北京保利,中国嘉德,北京翰海等)或私下交易,详情可询:一八七,一五五一,一八四零,陈经理!所烧釉色极具温润的玉质感。高足盘造型系仿青铜器式样,按古时称谓亦名浅盘圈足豆,以瓷烧造首见于隋代,南北瓷窑皆有烧制,以青瓷为常见,多浅腹,口沿微外撇,盘心平坦,盘壁较直浅,圈足大而高。唐代延续烧造,除青瓷外尚有彩色釉陶制品,器型较隋代略有变化,圆弧形腹,圈足变矮,稳重实用。此后历代一直烧制,至清代乾隆年间仍颇为盛行,品种青花、粉彩、颜色釉等均有烧造。常见有红釉器,本品所施豆青釉,从存世作品中,并不常见,殊见其珍贵。